首 页 | 通知公告 | 综合资讯 | 政策法规
 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宁波市贸促会经贸预警信息快报2025年第56期
发布日期:2025-07-02   访问次数:

一、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及合作机遇


(一)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


1. 马来西亚:调查中企是否在该国使用英伟达AI芯片

2025年6月30日获悉,《华尔街日报》报道,马来西亚正调查中国公司工程师携带硬盘在该国使用配备英伟达芯片的服务器来训练大语言模型以规避美国限制的问题。

马来西亚投资、贸易和工业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部门正与相关机构核实此事,以确定是否违反任何国内法律或法规。它表示,根据马来西亚法律,使用英伟达芯片和AI芯片的服务器不属于受管制物品。

但是,马来西亚将与任何寻求协助的政府合作,监测涉及受出口管制法律约束的敏感货物贸易。将对任何被发现违反马来西亚和国际贸易法的公司采取坚决行动,包括半导体和AI行业的公司。

【原文出处:《华尔街日报》】

2. 欧盟:阿里巴巴速卖通被指违反欧盟法律或被重罚

2025年6月30日获悉,法新社报道,欧盟表示,阿里巴巴旗下的速卖通必须采取更多措施,保护消费者免受非法产品销售的影响。欧盟表示,欧盟2024年3月对速卖通展开正式调查以来,虽然速卖通已取得部分进展,但欧委会初步认定,速卖通违反《数字服务法》(DSA)规定的针对非法产品传播所应承担的风险评估和减缓义务。

初步结论认为,速卖通未适当执行针对反复发布非法内容商家的惩罚政策。速卖通在内容审核系统方面存在“系统性失误”,让平台容易被“恶意商家操控”。此外,速卖通自己的风险评估也低估了非法商品所带来的危害。

目前,速卖通有权审查欧委会的初步结论,并提交书面答复。如被确认违反欧盟《数字服务法》,则可能被处以最高全球年营业额6%的罚款。

【原文出处:法新社】

3. 欧盟:欧委会IPI项下限制中企参与医疗器械公共采购

2025年6月30日获悉,欧盟中国商会报道,欧委会宣布在《国际采购工具》(IPI)首个调查后,排除中企在欧盟参与相关公共采购,并要求中标项目中来自中国的产品及零部件比例不得超过50%。欧盟中国商会对欧方公开对中企采取不公平的歧视性措施表示坚决反对。

欧委会6月20日发布公告,称决定将中国企业排除在欧盟政府采购总额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项目之外,但在无其他供应商的情况下可给予例外。欧委会将继续致力对话以解决这一歧视问题。如中方提出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IPI框架将允许暂停或撤销相关措施。

不仅是欧盟,2024年全球贸易格局中,医疗领域保护主义正加速蔓延。美国FDA于今年3月将中国112种医疗器械列入“额外审查清单”。国际医疗器械监管论坛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新增贸易限制措施同比增长47%,其中医疗领域占比达31%。布鲁塞尔智库Bruegel的报告发出警示:若中方采取对等反制,欧盟企业每年或损失98亿欧元中国市场。这把双刃剑最终伤及的是全球病患,当医疗资源被贸易壁垒分割,创新产品的可及性将大幅降低。

【原文出处:欧盟中国商会】

4. 英国:美国向英德就中国风电设备安全风险表担忧

2025年6月30日获悉,金融时报中文网报道,中国最大风力涡轮机制造商之一明阳(Mingyang)计划在苏格兰建厂供应北海风电场,这引发其设备可能被用于监控英国海域的担忧。

对于明阳(Mingyang)计划在苏格兰建厂向北海风电场供应设备,美国特朗普政府就此事向英政府表达担忧。华盛顿方面认为将给英国带来国家安全风险,已就此向伦敦发出警告。美国进行此番干预之际,英国正在评估是否应阻止明阳建厂,因为政界人士就网络安全以及过度依赖中国技术的危险提出疑问。英国官员称,在与另一家中国公司敬业集团(Jingye Group)闹翻后,英国政府在看待明阳可能参与英国海上风电供应链的事上变得更为谨慎。

美国官员还表示,华盛顿还向柏林方面表达了对后者允许中国风力涡轮机企业在德国运营的担忧。明阳已成为北海一个德国海上风电项目的优先供应商。但部分德国官员表示担忧国家安全和中国企业的不公平竞争。

【原文出处:金融时报中文网】



(二)全球贸易投资合作机遇

1. 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对非出资超114亿美元

2025年6月30日获悉,科威特国家通讯社报道,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KFAED)代理总干事日前表示,KFAED基金会已为超过50个非洲国家的540个发展项目提供援助资金,总金额已经超114亿美元。

成立于1961年的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Kuwait Fund for Arab Economic Development,KFAED),是中东地区第一个专门为他国提供经济和社会发展援助的机构,其项目涵盖非洲、亚洲和阿拉伯世界的道路、学校和医疗设施建设,从1974年开始扩大其活动范围,迄今已覆盖105个国家。

KFAED基金会在非洲的业务和项目占其全球活动总数的57%,为改善非洲国家经济和民生贡献了显著力量。

【原文出处:科威特国家通讯社】

2. 斯洛伐克:批准关于向中国公民发放工作签证的草案

2025年6月30日获悉,斯洛伐克劳动、社会事务和家庭部官网消息,该部门日前通过《关于为斯洛伐克国家利益向特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发放签证的法规草案》,旨在支持中斯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发展。该草案定于2025年7月1日生效。

该部门指出,该法案旨在允许向在斯洛伐克进行重大投资的中国特定投资者发放签证,每年最多可发放1000个此类签证,签证期限为一年,且不得重复发放。如需在签证到期后继续留斯工作,可在签证有效期内申请临时工作居留许可。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斯洛伐克投资贸易发展局发布的投资项目中,27%来自考虑在包括斯洛伐克在内的中东欧国家设立公司的中国企业。这些投资有望创造超过53亿欧元的累计投资额和15700个直接就业岗位。该法规有助于支持投资、吸引海外人才并为斯洛伐克创造就业机会。

【原文出处:斯洛伐克劳动、社会事务和家庭部官网】

3. 巴基斯坦:对华签署鞋服技术转让和劳动力培训协议

2025年6月30日获悉,巴基斯坦《今日新闻》报道,中国和巴基斯坦签署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协议,旨在促进尖端技术的转让和符合全球发展趋势的技术专业人员培训。

该协议由中国广东省制鞋机械协会与巴基斯坦工业缝纫机进口商和经销商协会(PISMIDA)正式签署,旨在通过引进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增强巴基斯坦在鞋类制造、皮革加工和服装机械领域的能力。根据协议,巴基斯坦工人将接受符合现代工业要求的专业培训,提高当地在先进机械和生产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

该计划还重点关注皮革产品制造和服装领域的创新,使巴基斯坦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原文出处:巴基斯坦《今日新闻》】

4. 巴西:拟打造稀土强国,戈亚斯州首个大型稀土矿投产

2025年6月30日获悉,《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巴西号称稀土储量世界第二,但产量很低。巴西正制定措施,加快吸引世界资金,加大稀土开发力度,提升冶炼技术,打造世界稀土强国。巴西总统卢拉表示,巴方希望加强对关键矿产的研究与勘探,“这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巴西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巴西稀土储量约为 2100 万吨,仅次于中国,远超排名第三的印度(约 690 万吨),是美国10倍以上,但其产量却非常低。巴西政府称,巴西共有27个稀土项目正在推进。巴西戈亚斯州的首个大型稀土矿已于2024年投产。该稀土矿运营公司巴西矿企塞拉贝尔德集团(Serra Verde Group)生产电动汽车和风力涡轮机永久磁铁所需的四种稀土,包括钕和镨。2024年10月,美国政府宣布将塞拉贝尔德列入“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的全球项目名单。

【原文出处:《日本经济新闻》】



二、研究分析

1. 《联合早报》:“友岸外包”与亚太新兴市场

近日,《联合早报》报道,美银证券(BofA Securities)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关税政策前景不明,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升温,全球企业将供应链从中国迁出的趋势依然明显,但回流美国制造的意愿有限。企业更倾向于将产能转移至友好国家或邻近市场。

美银证券(BofA Securities)指出,尽管美国政府推行“制造业回流”政策,祭出关税手段以鼓励企业将生产线迁回本土,但企业在重新布局全球供应链时,主要考量的已不再是成本最低,而是如何规避地缘风险。在这一趋势下,将产能转移至友好国家(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或邻近市场(临岸外包,nearshoring)正逐渐取代回流美国(reshoring)成为更具吸引力的选项。在这一背景下,亚太新兴经济体如越南、印度、泰国以及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则被视为主要受益国家。

报告调查了56位基本面分析师的观点,覆盖全球九个市场、共1029家企业,总市值逾38万亿美元(约合49万亿新元)。

尽管美国近年来立法鼓励制造业回流,但只有7%的分析师认为未来将有“显著”回流,且仅限于资本密集型和涉及国家安全的特定产业。这包括电子电气、运输设备、金属矿业以及生物科技等。

根据美银数据,过去15年内,美国回流及外资直接投资共创造约200万个制造业岗位,其中一半是在过去五年内实现,主因是中美贸易战爆发及相关立法的出台。然而,这一趋势在2022年达到高峰后开始放缓。报告指出,美国制造业目前仅占整体就业比重的8%,加上劳工成本高、合格工人不足,以及政策不确定性,都成为企业回流决策的重大障碍。此外,尽管制造业岗位有所增加,但多数新增产线趋向高度自动化,对整体就业市场的带动效应有限。报告指出,服务业仍是美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制造业即使扩张,也难以改变这一结构性格局。

针对亚太地区,报告指出,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以来,许多跨国公司已开始重新评估供应链配置,并将部分生产环节移出中国。不过,仅有10%的亚太分析师指出旗下覆盖公司有“明显”回流美国,40%表示没有任何相关动向。近半数分析师认为,高关税环境不会对企业决策产生实质影响。这一方面与回流成本高昂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企业更看重供应链的灵活性与风险分散,因而更愿意选择成本更低、地缘政治关系稳定的国家作为替代基地。报告强调,在亚太地区,越南(24%)、泰国(17%)和印度(15%)是最受青睐的三个替代基地。虽然越南被认为有机会成为最大受益国,但也面临出口转道疑虑,可能成为监管焦点。

此外,墨西哥与美国地理接近、劳动力成本低廉及受惠于美墨加协议(USMCA),也被看好成为稳定的中长期外包基地。

【原文出处:《联合早报》】

2. 《报业辛迪加》:地缘政经的幻象与迷思

近日,《报业辛迪加》发表博科尼大学(Bocconi University)欧洲政策制定研究所所长丹尼尔·格罗斯(Daniel Gros)的评论文章《地缘经济学的迷思》。

军事战略家爱德华·n·卢特瓦克(Edward N. Luttwak)创造了“地缘经济学”一词,用来描述“冲突逻辑”与“商业语法”相遇的时间,35年后,这个概念正在获得新的共鸣。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贸易政策应该主要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待。

地缘政治冲突充其量是一场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是另一方的损失。相比之下,贸易通常是一场双赢的游戏——无论特朗普总统如何大声指责其他国家在剥削美国。这种紧张关系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利用经济手段达到地缘政治目的的企图,最终都将与之背道而驰。然而,大多数政策制定者从未走到这一步。例如,特朗普正在推行一种考虑不周的关税战略,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这一点在他与中国的贸易战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所有对过去几个月出现的各种关税情景影响的现有模拟都表明,美国损失将超过中国。换句话说,美国没有能力对中国造成重大经济损害。但是,通过对中国征收高关税,提高了美国国内企业和家庭的进口价格。这可能是特朗普同意与中国休战的一个关键原因。

无论如何,即使我们谈论的是经济规模和贸易额不同的其他国家,关税也不是削弱地缘政治对手的有用工具。其他流行的地缘经济工具也不适用,比如限制基本投入的供应。例如,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开始要求稀土矿物获得出口许可证。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成功的策略。毕竟,全球大部分稀土供应都用于制造高科技产品。

但是,稀土的经济意义远比人们普遍认为的要有限得多。稀土矿物以两种形式进行交易。美国约70%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指的是相对未加工的稀土金属。但美国每年进口的稀土金属总额仅为2200万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例微不足道。经过更多加工的稀土化合物的贸易显得更为重要。在这方面,美国拥有巨额顺差,尤其是对中国。美国稀土化合物的出口额为3.55亿美元,是进口额(1.61亿美元)的两倍多,其中近90%出口到中国。

如果中国限制低价值稀土金属的出口,中国制造业所需的稀土化合物的供应可能会受到影响。这可能是市场对稀土价格反应冷淡的原因之一:尽管稀土元素的价格变化很大,但鉴于市场稀薄,自中国推出出口许可规定以来,它们几乎没有变化。但即使价格飙升,对美国经济的损害也将是有限的,因为这些进口总额仅为2000万美元左右。即使不含稀土的永磁体价格高出10倍,美国成本也将仅达到2亿美元——对美国这样的经济体量来说,只是一个四舍五入的误差。

这些地缘经济工具还有另一个问题:它们通常只能使用一次。如果供应受到限制——无论是通过关税、出口许可规则还是其他机制——进口商很快就会适应,比如寻找替代供应或积累库存。这样,他们就能经受住任何进一步的供应限制。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一个警告:盲目接受地缘经济激进主义不仅可能无效,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这对中国和美国都是如此。

【原文出处:《报业辛迪加》】


宁波市贸促会门户手机版 Copyright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