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事务 >> 预警信息
返回

宁波市贸促会“一带一路”境外风险预警综合服务平台每周信息总第44期

发布日期:2025-03-18
【字体:】  保护视力色: FFFFFF FFF2E2 FDE6E0 FAFBE6 F3FFE1 EAEAEF E9EBFE DAFAFE

一、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及合作机遇


(一)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

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

1. 美国:特朗普拟进一步收紧对华芯片管控并向盟友施压

2025年3月10日获悉,《联合早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据报正对华制定更严格的芯片管控措施,并向主要盟友施压,要求他们加强对华芯片业的限制,以加大力度压制中国的技术实力。

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报道,特朗普政府官员最近同日本和荷兰官员会面,讨论限制东京电子和阿斯麦(ASML)为中国半导体设备提供维修服务。半导体制造设备须定期维修,否则将无法维持生产半导体所需的严苛标准。

特朗普政府也计划限制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出口到中国的芯片数量和种类。英伟达目前可在中国售卖H20芯片,且无需事先获得美国商务部的许可令。据悉,特朗普团队还希望加大对华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SMIC)的限制。

【原文出处:《联合早报》】


2. 墨西哥:工业仓库使用率下降或预示近岸外包模式降温

2025年3月10日获悉,Mexico News Daily报道,据房地产情报公司SiiLa数据现实,与2021年高峰期相比,目前使用墨工业仓库的外资企业数量减少约31%,本土公司数量下降约43%。

2020年至2024年,在墨使用工业仓库的新增企业达1200家,其中半数为寻求降低成本的外企,其累计使用面积达1300万平米,占总使用面积的4成。此外,2024年墨工业仓库使用面积为526万平米,同比减少14.7%;中国企业在2019年至2024年共使用近300万平米的工业仓库。

分析指出,上述现象或因墨经济下滑和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导致的投资预期变化,并不意味着墨工业房地产出现危机,但随着工业仓库使用率的下滑,可能预示着墨近岸外包模式有所降温。

【原文出处:Mexico News Daily】


3. 德国:国防与战略研究所呼吁禁用中国风力涡轮发电机

2025年3月10日获悉,德国《商报》报道,德国北海博尔库姆附近计划建设的风电场项目,涡轮发电机由中国制造,引发德国军事专家对安全的担忧。

德国国防与战略研究所(GIDS)的分析报告指出,使用中国风力发电机存在政治干预、间谍活动、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协议被访问以及能源供应被干扰的风险。欧盟委员会和英国情报机构MI5也对此表示担忧,认为海上风电场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能源供应操纵和间谍活动的更大目标。尽管中国否认相关指控,强调中国企业不会危及国家安全,但德国安全专家仍建议通过立法限制非欧盟国家参与关键基础设施项目。

由于中国制造商在价格和交货时间上的竞争优势,业内人士认为,没有政治干预,难以长期阻止中国风机制造商进入欧洲市场。

【原文出处:德国《商报》】


4. 欧盟:将引入电池和零配件欧洲含量要求等非关税措施

2025年3月10日获悉,欧盟官网消息,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第二次“欧洲汽车产业未来战略对话”会后发表讲话,强调欧洲行业亟需在汽车创新、绿色转型和供应链竞争力等三方面采取行动,以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冯首先强调,创新是确保欧洲汽车行业的未来所做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欧盟需要大力推动自动驾驶软件和硬件的发展,包括支持建立产业联盟、完善测试和部署规则、启动大规模自动驾驶试点等。

第二是强调绿色转型,冯称要在碳排放目标上寻求公平性和务实性的平衡,本月将对《CO2排放标准法规》进行有限修订,允许企业三年内完成减排目标,为企业提供更多调整空间。同时,准备加快2035年审查工作,并将完全技术中立作为核心原则。

第三是加强电池供应链竞争力,确保欧洲汽车供应链更加稳健、更具弹性,尤其是在电池方面。冯德莱恩指出,为了避免电动汽车成本上升和新的依赖关系形成,欧盟将考虑直接支持本土电池制造商,并逐步引入欧洲电池成分和零部件的含量要求。同时,欧盟将继续减少监管负担,简化相关审批流程。

【原文出处:欧盟官网】



(二)全球贸易投资合作机遇


1. 葡萄牙:3.5亿欧元资金支持中航锂电在葡建厂

2025年3月10日获悉,《欧盟动态》报道,中航锂电股份有限公司在里斯本建设汽车锂电池工厂,预计投资20亿欧元,创造1800个就业岗位,计划于2028年开始运营。

葡萄牙经济部长佩德罗·雷斯表示,欧洲再工业化、加速创新和新技术技能的激励体系最多可提供总投资35%的支持,现在计划提供3.5亿欧元。该项目已提交葡萄牙投资和对外贸易局进行评估。雷斯部长表示包括葡萄牙和其他来源地的原料锂,可以保证该工厂的持续运营。雷斯部长将该项目描述为欧洲所有国家都乐意看到的投资,更是葡萄牙的胜利,既巩固了葡萄牙的价值链,也为欧洲汽车行业带来竞争力、生产力和技术。

【原文出处:《欧盟动态》】


2. 美国:特朗普终止美推动非洲电力供应的计划

2025年3月10日获悉,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增加非洲电力供应的倡议被特朗普政府叫停。几乎所有“非洲电力”(Power Africa)项目都已被列入终止名单,大多数员工已被解雇。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每个项目都在接受审查,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项目将继续进行,不符合的项目将终止。

据悉,非洲电力项目由美国国际开发署运营,由前总统奥巴马发起,旨在为非洲增加30千兆瓦的清洁发电能力。根据2023年年度报告,电力非洲项目贡献14300兆瓦的发电量,为家庭和企业提供超过4100万个新的或改进的电力接入渠道,并在非洲大陆的数十个国家部署顾问。该项目的结束可能会减缓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提高发电量的进程。

【原文出处:彭博社】


3. 巴西:为巴伊亚州巴明铁矿项目寻找投资者

2025年3月10日获悉,巴西《巴伊亚经济》报道,近年来巴伊亚州巴明矿业公司(Bamin–Bahia Mineração)负债高企(2023年企业资产负债表显示25亿雷亚尔负债,94%均为贷款),已导致三个子项目陷入瘫痪,其中东西一体化铁路1标段和南港(Porto do Sul)工程的建设自去年起即处于停滞状态,Caetité铁矿开采产能最高只达100万吨/每年,不及预计产能2600万吨的4%。

巴西联邦政府曾施压淡水河谷悉数收购项目全部股份,但由于投资额巨大、经济可行性低和拖延发放项目许可证等问题并未与其达成一致。目前,巴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银行和淡水河谷公司拟达成初步协议,对其分别控股50%和30%,公开出售的剩余20%股份预估交易值为10亿美元,此外还需为其余两个物流子项目引资35亿至50亿美元,以打通Caetité铁矿石出口路径。

【原文出处:巴西《巴伊亚经济》】


4. 美国:中国电商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在美抢租仓库

2025年3月10日获悉,《金融时报》报道,2024年以来,中国电商集团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在美国各地租下大量仓库。仓库不再仅仅是存储空间,也是抵御政治波动的缓冲器。

报道称,中国电商和物流集团的战略变化是该现象的成因。中企通过“小额免税”政策向美输送商品,美国可能收紧该政策,迫使中企提前在美建立仓储网络,规避未来关税风险。物流企业将成最大受益方。电商转向大批量进口模式,对跨境仓储和本地配送需求增加将推高物流企业的收入和利润率。仓库成为贸易战缓冲器。每个仓储节点构成抵御政策波动的防线,租约规模能强化中企应对关税及贸易规则变化风险能力,形成“据点式”贸易竞争格局。

【原文出处:《金融时报》】



二、研究分析

1. 彭博社:中国用清洁电力系统重新连接“全球南方”

近日,彭博社刊登评论员文章称,能源决定一国命运,从风能驱动的荷兰、煤炭驱动的英国、石油驱动的美国,人类历史上掌握能源资源的国家都能控制其他能源贫乏的国家。小国可以凭借能源获得相当的中等强国地位。石油出口国如澳大利亚、卡塔尔、沙特等国,很明显国际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其人口规模,归根到底是掌握了能源。21世纪的中国,开始用新能源重新连接全球南方,将产生极大地地缘政治影响力,中国或许成为最大赢家。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全球能源结构正发生颠覆性变革。据彭博网统计,去年全球安装5990亿瓦的太阳能电池板,较2023年增加约三分之一。光伏板只有15%的时候发电,但生产了787太瓦时的电力,相当于全球三分之一核反应堆的发电量,或全球天然气发电机四分之一的发电量。去年全球还新增344太瓦时风能,也就是说全年新增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相当于全部化石燃料发电的6.2%。16年后,如需求保持稳定,理论上可以实现电力的零排放。国际能源署预计,随着电动汽车、热泵、空调、数据中心等更多使用,未来每年电网新增负荷预计达3.9%。

二是中国光伏板在重塑全球“南方”电力系统。2024年荷兰、巴西、巴基斯坦、沙特、印度是从中国光伏板的前五大进口国,分别达到40、22.3、16.6、16.5和15.6吉瓦。巴基斯坦去年一年从中国的进口足够为其电力系统提供13%的电力,阿曼则可提供7.2%。巴西、智利、摩洛哥、尼日利亚、菲律宾、佘特、阿联酋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的进口量均相当于各国电网电力需求的3-5%。中国利用其技术专长加强新兴大国的关系。

三是美国在“全球南方”电力系统重塑中“被边缘”。近年来很多富裕的国家对清洁电力采取了保护主义的做法,美国对华光伏板加征60%的关税,2024年进口光伏板堪堪与多米尼加持平。

特朗普政府怀有妄想症且目光短视,正在放弃世界舞台。

【原文出处:彭博社】


2. 英国CEPR:中国货币政策通过大宗渠道影响全球经济

近日,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发布文章《中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与商品渠道》。文章认为,中国货币政策通过商品价格这一实际传导渠道在国际层面传播,显著影响全球经济活动和通胀,这与中国作为商品消费大国的突出地位相符。中国的基础设施大量使用商品,这是工业金属和能源价格反应强烈但滞后的原因。中国商品影响货币政策,进而大幅影响出口导向型新兴经济体的融资条件。

在国内层面,中国货币政策抑制了产出和通胀,并严重影响了大宗商品密集型基础设施投资。在国际层面,中国货币冲击通过延迟的实际传导影响了外国经济,而美国货币政策通常在全球金融市场迅速传导。受外生货币政策冲击推动,中国M2每收缩1%,将导致世界工业生产在六个季度后下降1.5%;大宗商品的反应令人震惊,同期实际价格将下降10%。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应细粒度中,工业金属、原材料和能源投入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反应最为敏感。

中国货币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相当大的通胀溢出效应。根据中国货币政策对不同通胀指标的影响,大宗商品在所有经济体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国际影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大宗商品渠道对生产者价格和能源消费者价格的影响约为70%,对整体消费者价格的影响为55%。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由于对大宗商品进口依赖程度很高,直接且严重地受到大宗商品渠道影响。相反,没有大宗商品渠道的经济体,其影响几乎为零。

受到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经济体不仅包含发达经济体。大宗商品出口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也受到严重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会导致贸易条件波动,并影响这些经济体的融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关闭商品渠道,新兴市场债券指数(EMBI)的影响完全减弱。

中国货币政策通过实体渠道对全球经济产生了相当大的溢出效应,这与主要通过金融渠道传导的美国货币政策相反。中国货币政策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渠道,从而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融资条件起着关键作用。大宗商品价格是评估中国特定冲击对全球影响的有效工具。

【原文出处: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


返回】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