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对中国企业出口欧盟影响巨大








《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4年12月12日在欧盟官方公报发布,自公布翌日即12月13日起生效,自生效之日起三年后开始全面适用。该条例对于出口欧盟的中国企业影响巨大。
一、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定义及范围
引用国际劳工组织第29号公约第2条的内容,将强迫劳动定义为任何人因受到任何形式的惩罚威胁而被强迫从事的非自愿工作或服务,明确包括强迫童工。条例覆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材料的开采到最终产品的制造,任何阶段涉及强迫劳动所生产的产品都在禁止之列,包括产品的所有部件,无论产品所属行业、来源地、是国内生产还是进口,也无论其是在欧盟市场销售还是出口。
(二)调查与决策机制
由欧盟委员会和各成员国主管部门负责。当风险发生在欧盟以外时,由欧盟委员会牵头调查;发生在成员国内部时,则由相关国家的主管部门负责。调查分为初步调查和正式调查两个阶段。在初步调查中,主管部门需联系受影响的经营者并收集尽职调查信息;在正式调查中,若存在确凿证据,主管部门可开展实地检查,甚至在第三国实施相关检查。
(三)执法机制
设定了灵活的执法机制,对战略性货物有暂缓执行的安排,同时裁定范围可以限于货物中的特定部件,为企业提供了调整和整改的空间。
(四)违规处理
如果当局确定某产品是由强迫劳动生产的,则该产品不能在欧盟销售或从欧盟出口。若产品已在市场上,涉事公司需将其从市场撤回并进行处置,相关经济经营者需承担处置费用。此外,若公司不遵守成员国根据该条例做出的决定,将面临各国国内法规定的处罚。
(五)风险数据库与平台
条例规定创建强迫劳动风险区域或产品的数据库以及新的平台(欧盟强迫劳动产品网络),以确保主管部门和欧盟委员会之间进行结构化的协调与合作。
(六)尽职调查指南
欧盟委员会将在法规生效后的18个月内发布尽职调查指南,为企业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导,帮助其更好地遵守新规定。
二、与美国《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的比较
《条例》与美国《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UFLPA)在相关内容和执法机制上类似,但两者还是有区别,主要内容比较如下:
(一)范围方面
美国:主要针对从中国新疆地区以及特定实体清单中的企业进口的产品,存在对特定地区和特定实体的针对性,虽也涉及其他地区或企业利用新疆产品或涉疆实体产品进行生产的情况,但重点较为突出。
欧盟:覆盖所有产品,无论产品所属行业、来源地,包括国内生产在欧盟市场销售的产品以及出口产品,不针对特定地区或国家,适用范围更广。
(二)举证责任方面
美国:采取“有罪推定”原则,默认从新疆地区或涉疆实体清单企业进口的产品可能存在强迫劳动,中国企业需要自证清白。
欧盟:采用“无罪推定”原则,由成员国政府承担举证责任,证明产品存在强迫劳动,在这之前企业被视为无辜。
(三)调查程序方面
美国:缺乏公开透明的调查程序,中国企业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品就被暂扣,后续申诉等流程也相对复杂且不透明。
欧盟:设置了公开的调查程序,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为经营者提供了抗辩和维护自己利益的机会,包括初步调查、与企业谈话、实地检查等环节,企业有机会参与并提供证据。
(四)处罚措施方面
美国:一旦被认定违反规定,涉事产品将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企业可能面临高额罚款、列入实体清单等更严厉的后续制裁措施,对企业的出口和经营影响巨大。
欧盟:如果当局确定产品是由强迫劳动生产的,则禁止在欧盟销售或从欧盟出口,涉事公司需将其从市场撤回并进行处置,承担处置费用,若不遵守成员国决定,将面临各国国内法规定的处罚。
(五)生效时间方面
美国:相关规定自生效后就严格执行,对企业的影响较为突然和直接。
欧盟:自公布翌日即生效,但有三年的过渡期,在这期间即使涉及强迫劳动的商品依然可以在欧盟销售,但会被记录在案。
三、《条例》对中国企业对影响
《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口受限风险增加
对于计划出口欧盟的企业,该条例明确禁止任何含有强迫劳动成分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无论这些产品是在原料开采、收获、生产还是制造环节涉及强迫劳动。这要求企业必须全面评估全产业链,确保没有任何环节涉及所谓的“强迫劳动”,包括直接供应商和间接供应商的运营情况。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将面临产品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的直接风险,以及由此导致的品牌声誉损害,已流入欧洲市场的不符合要求的产品还将面临被撤回的风险,同时企业需承担处置受影响产品的费用,这可能使企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二)供应链管理难度加大
条例覆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材料的开采到最终产品的制造,每一个环节都不能使用强迫劳动。中国企业需要加强供应链管理,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和监督,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欧盟的新规定。这对于一些供应链较长、涉及多层供应商的企业来说,管理难度和成本将大幅增加,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供应链的梳理和监控。
(三)合规成本上升
企业为了满足条例要求,需要建立完善的尽职调查体系,对自身及供应链中的强迫劳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防范。这可能需要企业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律师事务所或审计机构提供服务,购买相关的软件和工具,开展内部培训等,从而导致合规成本显著上升。此外,若企业在调查过程中被发现存在问题,还可能需要承担额外的法律费用和整改成本。
(四)国际竞争力受影响
一方面,不合规企业的产品无法进入欧盟市场,将失去在欧盟的市场份额,影响企业的国际业务拓展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一些跨国企业基于自身与全球接轨的内控制度,对其全球供应链提出了类似的合规标准,要求所有供应商遵守。如果中国企业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可能会失去与跨国企业的合作机会,进而影响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五)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该条例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提升ESG表现的契机,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供应链的可持续性,积极开展劳工尽职调查,梳理供应链并绘制供应商图谱,确保每个环节的合规性。这种努力不仅有助于规避强迫劳动的风险,还能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资本市场中获得更多认可,降低投资风险,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
四、合规管理与危机应对热线
就《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以及《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下合规管理与危机应对热线:13501872121(微信同号)。
来源:中国合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