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企业“一带一路”境外风险预警综合服务平台每周信息总第4期








一、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及合作机遇
(一)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
1. 美国:拟管理开源AI大模型以限制中俄等国使用
2024年5月13日获悉,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8日晚间,美国两党议员小组公布了一项法案,该法案将使拜登政府更容易对人工智能模型实施出口管制,以保护美国珍贵技术免受外国不良行为者的侵害。
该法案由众议院共和党人迈克尔·麦考尔(Michael McCaul)、约翰·穆莱纳尔(John Molenaar)以及民主党人拉贾·克里希纳莫蒂(Raja Krishnamoorthi)和苏珊·怀尔德(Susan Wild)发起,该法案还将赋予商务部明确的权力,禁止美国人与外国人合作开发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风险的人工智能系统。该立法旨在使未来的人工智能出口法规免受法律挑战,并根据拜登政府官员的意见制定。人们越来越担心美国的对手可能会利用这些模型来发动侵略性网络攻击,甚至制造强大的生物武器,这些模型挖掘大量文本和图像来总结信息并生成内容。商务部和白宫没有立即回应对该立法发表评论的请求。
路透社8日报道称,美国准备开辟一条新战线,努力保护美国人工智能免受中国和俄罗斯的侵害,初步计划对最先进的专有人工智能模型实施出口管制。但根据美国现行法律,负责监督美国出口政策的商务部监管可免费下载的开源人工智能模型的出口要困难得多。如果获得批准,该措施将消除《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中规定的开源人工智能出口监管障碍,并赋予商务部监管人工智能系统的明确权力。
今年 3 月,中国官方媒体援引高级研究实验室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话说,大多数中国本土人工智能模型实际上是使用 Meta 的 Llama 模型构建的,这对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重大挑战。2023年11月,由谷歌前高管李开复创立的中国最受瞩目的AI独角兽之一01.AI,在一些AI工程师发现其AI模型Yi-34B是基于Meta的Llama构建后,面临重大反弹。系统。此前,微软 (MSFT.O)宣布向总部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人工智能公司G42投资15亿美元,允许G42使用微软云服务来运行其人工智能应用程序。
尽管美国对中国与包括阿联酋在内的海湾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加深感到担忧,但这项涉及与美国和阿联酋政府签署的安全协议的协议还是得以公布。
【原文出处:路透社】
2. 泰国:考虑对华钢铁采取新的反倾销措施
2024年5月13日获悉,据《日经亚洲》报道,泰国商务部一项调查可能会扩大针对中国热轧卷钢的反倾销措施,中国热轧卷钢的出口激增使东南亚处于守势。泰国外贸部(DFT)去年收到泰国最大的热轧卷钢制造商Sahaviriya Steel、G Steel 和 GJ Steel的请愿书后,可能会在6月份结束调查。该产品用于汽车和设备部件、桥梁和水管。请愿书签署机构要求泰国外贸部对17家中国钢铁制造商采取反规避措施,他们称这些制造商通过对产品进行轻微修改而避免了现有的反倾销税。据DFT称,泰国当局在与调查人员合作的中国制造商中发现有产品改造和价格倾销的嫌疑。
报道称,作为中国最大钢铁出口目的地的东南亚正面临供应过剩溢出的局面。中国去年的粗钢产量与2022年持平,但出口量增长39%。与此同时,泰国钢铁进口量也在飙升,从2014年的58%上升到2023年的63%。同期,国内产量占总供应量的比例从42%降至37%。泰国在2023年总共使用1600万吨钢铁。它的产能利用率只有30%,低于东南亚58%的平均水平和全球77%的平均水平。
泰国钢铁协会主席Wirote Rotewatanachai表示,允许泰国钢铁产量缩减将给国家安全带来问题。他对《日经亚洲》表示:“我们应保护当地产业,以防出现供应链中断等问题,特别是现在存在很多地缘政治冲突。”他表示:“泰国政府已要求电动汽车制造商尽可能多地利用我们当地的供应链,但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中国钢铁制造商在泰国设立工厂,向中国汽车制造商供应将与日本汽车制造商发生竞争的产品。”
中国钢铁的泰国进口商反对反规避措施请愿书,称糟糕的投资决策导致国内行业竞争力下降。他们在公开听证会上向 DFT 表示,这些措施将提高生产成本,并降低泰国产品的吸引力。
【原文出处:《日经亚洲》】
3. 韩国:制定逾10万亿韩元计划以与“主要国家竞争”
2024年5月13日,综合韩联社、路透社、彭博社报道,5月10日,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崔相穆在韩半导体业界座谈会上宣布,韩政府将推进一项超过10万亿韩元(约合527亿元人民币)的一揽子支持计划,以加强该国半导体产业竞争力。该项目的资助对象包括半导体材料、设备制造商以及无晶圆厂公司等,具体措施可能包括为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方案细节将很快公布。
韩联社称,虽然不是直接投入资金支持的项目,但韩政府针对半导体产业制定大规模政策项目尚属首次,韩政府此举旨在创建一个半导体生态系统,以“与主要国家展开竞争”,该生态系统涵盖从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大企业到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等中小型企业的全产业链。崔相穆此前曾发表过“需要找到中国替代市场”的言论,但他去年12月解释称,此言并无“脱华”之意,是希望从国家利益出发,尽最大努力寻求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方案。
彭博社报道称,韩政府宣布最新计划之际,美国政府正向包括韩国在内的盟友施压,要求它们进一步限制半导体设备和技术流向中国。知情人士称,美国官员还希望韩国限制用于制造高端逻辑和存储芯片的设备和技术流向中国,其中包括制造工艺比14纳米更先进的逻辑芯片,比18纳米工艺更先进的DRAM芯片(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安德根4月10日称,韩国政府的立场是保持“同盟合作”的大方向,目前还在协商中,立场根据具体情况存在异同。韩联社称,安德根的话可被解读为,“在美国为牵制中国尖端半导体产业发展向同盟国家施压,要求参与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的背景下,韩国有意在适当的范围内配合美国。”路透社称,今年1月,韩国公布了一项计划,打算通过推动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投资622万亿韩元(约合3.28万亿人民币),在首尔以南的京畿道龙仁建设一个大型半导体集群,号称将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半导体集群”。此外,韩国总统尹锡悦誓言要投入一切能调动的资源,来赢得这场半导体“战争”,并承诺为投资提供税收优惠。
韩联社5月8日援引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和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报告称,预计2032年韩国半导体产量在全球所占份额将达到19%,跃升至全球第二,仅次于中国大陆(21%),领先于中国台湾(17%)和美国(14%)。
【原文出处:韩联社、路透社、彭博社】
(二)全球贸易投资合作机遇
1. 墨西哥:取消铝进口关税以应对短缺
2024年5月13日获悉,墨西哥《金融报》报道,墨西哥经济部9日在联邦官方公报(Diario Oficial de la Federación,DOF)发布声明,宣布取消4月底才刚刚颁布的外国铝材进口关税法令,理由是汽车和电子等行业面临金属材料短缺的问题,而墨西哥自身无法提供足够的产能。
早在今年2月,美国政府便曾提醒墨西哥要对从外国进口的钢铝等金属材料加征关税,因为外国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利用墨西哥为中转站开展三角贸易。凭借低价的优势,企业将大量金属制品销往墨西哥,进而影响了世界市场上的原材料价格体系。或许是因为受美国方面的压力,或许是出于保护自身产业的考虑,墨西哥政府在4月底宣布对500多项外国商品加征临时进口关税,其中铝材的关税额最高可达35%。
至于为何刚开始加征关税就又取消相关政策,国家铝业协会(Cámara Nacional de la Industria del Aluminio)解释称,这主要是经济部衡量了墨西哥国内企业对于铝材的需求和产能——在近岸外包热潮的推动下,许多外国企业将生产供应链转移到了墨西哥,汽车和电子等行业发展势头迅猛,相关行业对原材料的需求也有了极大提升。
根据墨西哥央行的统计数据,墨西哥的原铝进口大部分来自亚洲国家,其中中国的占比就高达42%(今年2月数据)。在宣布取消铝材关税时,经济部承认,目前墨西哥自身无法提供足够的初级铝材生产,加征关税后国际贸易订单大减,许多行业的生产需求因此无法得到满足。
【原文出处:墨西哥《金融报》】
2024年5月9日,FT中文网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东国家尤其是沙特阿拉伯,长期以来一直把同中国的关系放在优先位置。但中国对该地区出口有限,对该地区需求弱于对方。
近期,一系列中国科技企业积极寻求海外发展:阿里巴巴去年第四季度的营收低于预期,腾讯核心游戏业务销售额意外大幅放缓,美团核心本地商务利润率一直在下降,股价在过去一年下跌五分之一。为此,继阿里巴巴拓展同沙特和阿联酋本土公司合作、腾讯计划扩大在中东地区云业务并投资数据存储、希音(Shein)在沙特举办时装秀和真人秀扩大影响后,美团选择中东作为海外扩张首站,寻求在利雅得招聘员工。
消息表示,虽然中国在云服务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发展迅速,但美国等大型市场对其需求面临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威胁,而这些公司在中东面临的政治审查较少。沙特方面也为企业进入其市场提供重要契机:一是其正在寻求除化石燃料之外的增长点,考虑投资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沙特今年创建了一只1000亿美元的基金用于投资新技术。
此外,沙特科技领域是一片“蓝海”,当地云服务市场规模仅为每月40亿美元,美国则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约为1000亿美元。另外去年俄罗斯超过沙特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目前,中国对沙特出口仅为进口的一半。消息称,沙特希望进一步加深两国关系,改善贸易状况。
【原文出处:FT中文网】
2024年5月14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前日本政府召开对日直接投资推进会议,日本经济再生大臣新藤义孝强调,在少子老龄化和人口减少加剧的情况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吸引对日本的投资”。
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日本政府列举了16个优先提升的项目清单。16个项目将由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的工作专班推进,并定期报告进展情况。文部科学省提出“世界顶级研究据点计划”,拟推动18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加快吸纳外国研究人员,力争到2030年外国研究人员比例不低于30%。
在吸引全球研究人员以提高研发能力的同时,日本政府还计划扩大接受留学生的规模,特别是来自东南亚和印度的留学生,以保障外资企业所需的IT和多语言人才。为使留学生在日本更容易就业和创业,日本政府计划修改在留资格签证等,并在年内开展相关调查。
【原文出处:《日本经济新闻》】
二、研究分析
2024年5月10日,《报业辛迪加》5月10日刊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国际经济协会主席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评论文章《不用担心绿色补贴》(Don’t Fret About Green Subsidies)。文章认为,绿色技术是全球公共产品,中国绿色产业政策大幅降低了绿色产业成本,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胜利。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一场有关清洁技术的贸易战正在酝酿。美国和欧盟担心中国补贴会威胁其绿色产业,因此警告称将以进口限制作为回应。而中国则就美国《通胀削减法》相关措施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美国财长耶伦在近期访华时指出,面对中国对太阳能、电动汽车和电池等行业的“大规模政府支持”,美国不会袖手旁观。
中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扩大了其绿色产业的规模。目前,中国生产了全球近80%的太阳能光伏组件、60%的风力涡轮机以及60%的电动汽车和电池。仅2023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能力的增量就超过了美国相关方面的总装机容量。中国各级政府的各种政策推动了这些投资,使中国企业能够快速沿着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前进,在各自的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电池与钢铁和燃油汽车等老产业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绿色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中至关重要,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要想在不影响经济增长和减贫的情况下实现去碳化,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转向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
正如中国所做的那样,补贴绿色产业的理由无可挑剔。除了新技术可以提供专门技能和其他积极的外部效应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气候变化带来的无法估量的成本,以及加快绿色转型的巨大预期收益。此外,由于知识溢出效应跨越国界,中国的补贴不仅惠及各地的消费者,也惠及全球供应链的其他企业。
另一个有力的论据来自次优推理(second-best reasoning)。目前缺乏全球性碳税。虽然存在各种国家或地区的碳定价计划,但全球排放量中只有极小一部分的价格接近于碳的真实社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绿色产业政策具有双重效益,既能刺激必要的技术学习,又能替代碳定价。西方评论员抛出“产能过剩”、“补贴战”和“中国贸易冲击2.0”等可怕的词汇,其实是把事情弄反了。可再生能源和绿色产品的“过剩”正是“气候医生”下达的命令。
中国绿色产业政策取得了迄今为止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一些胜利。随着中国生产商扩大产能并获得规模效益,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急剧下降。十年间,太阳能价格下降了80%,海上风能价格下降了73%,陆上风能价格下降了57%,电池价格下降了80%。这些成果让气候界逐渐乐观,我们或许能将全球变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事实证明,政府激励、私人投资和学习曲线是非常强大的组合。
《通胀削减法》是美国自己的“中国版绿色产业政策”。该法提供了数千亿美元的补贴,以促进向可再生能源和绿色产业过渡。虽然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国内生产商而非进口商(或者只有在严格的采购要求下才能获得),但必须从确保立法通过所需的政治妥协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瑕疵。
除了气候问题,各国还有其他利益。它们可以合理地担心其他国家的绿色产业政策对本国就业和创新能力造成的影响。如果它们认为这些成本超过了气候和消费者利益,那可对进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这也是贸易规则允许的。没有人能够或应该阻止它们这么做,但不这么做对世界整体而言会更好。
此前,各国与出口国谈判达成非正式安排,以缓和进口激增并使出口国保持合理满意度的做法并不罕见,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多种纤维协定》、20世纪80年代的汽车和钢铁自愿出口限制。虽然经济学家谴责这些安排是保护主义,但其对世界经济几乎没有造成损害,并基本上起到了安全阀的作用:通过允许压力释放,帮助维持了贸易和平。
各国政府不应将绿色产业政策斥之为违反规范或对国际规则的践踏。道德、环境和经济方面的论据有利于那些为其绿色产业提供补贴的国家,而不是那些想对其他国家的生产征税的国家。
【原文出处:《报业辛迪加》】
2. 《日经亚洲》:美智库鼓吹进一步限制对华传统芯片贸易
2024年5月10日,《日经亚洲》刊登华盛顿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美国负责东亚事务的前副助理国务卿费斯(David Feith)和美国范登堡联盟专家努恩(Ben Noon)评论文章《下一场中美芯片之争需要的不只是出口管制》(Next U.S.-China chip battle will require more than export controls)。文章主要观点如下:
拜登政府在对华技术政策方面似正接近重要的转折点。在最初限制向中国转让先进的半导体技术之后,官员们开始对限制使用旧技术制造的“传统”(legacy)半导体贸易的想法持开放态度。这些芯片在全球半导体贸易中所占份额更大,因为它们用于大多数消费电子产品、汽车、飞机、工厂、医疗设备和军事系统等。
限制传统芯片贸易将是中美脱钩的重要里程碑。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表明美国关于去风险和供应链韧性的言论远超其政策现实。美国商务部最近启动了一项关于美国工业对中国传统芯片依赖程度的调查。调查几乎肯定会发现,在这方面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在不断上升。这一调查结果将为美国总统的关键决策打下基础。
依赖中国提供传统芯片将给中国带来强大且危险的战略影响,其将能够控制全球经济的关键投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美国可能不得不采取比迄今为止更具破坏性的政策措施。就传统半导体而言,这可能需要超越技术出口管制,而征收关税甚至禁止进口。可能的政策选择还包括扩大出口管制,限制政府机构和承包商购买中国芯片,禁止在电信基础设施和其他敏感领域使用此类半导体。但这些措施不可能阻止中国制造的传统芯片涌入美国市场。中国已经获得了传统生产所需的技术,使其不那么容易受到出口管制的影响。
据说拜登政府正在考虑对进口中国芯片征收新的关税。这是一个值得欢迎的举措。但大多数中国芯片都是间接进入美国的,作为手机、汽车、电子产品和医疗设备等设备和其他产品的组件。为了阻止这种情况,美国可能不得不制定复杂的“零部件关税”,这种关税可能难以执行,而且可能需要相当高的税率才能克服中国目前30%的价格优势。然而,在价格上与中国的补贴出口产品竞争,可能是一场失败的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可能不得不禁止进口中国芯片和使用中国芯片制造的商品,并可能需要美国盟友的积极参与。
美国最好的政策方针可能是利用1974年《贸易法》301条款,该条款赋予美国贸易代表调查和纠正给美国商业造成负担的不合理、歧视性或无正当理由的行为。美国可以利用301条款调查中国的补贴、“贸易盗窃”(trade theft)和其他侵权行为,然后对使用中国半导体制造的商品征收关税或直接禁止其入境。
禁止中国芯片将在短期内迫使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承担更高的成本。但与美国经济生活依赖中国的风险相比,这些成本是可以承受的。代价最高的政策将是继续助长中国政府日益增长的信心,使其认为自己拥有欺负美国的经济杠杆。
【原文出处:《日经亚洲》】
资料来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海外安保信息技术(北京安库)经贸摩擦预警中心、ICOVER全球安投研究信息数据库、安库风险信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