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企业“一带一路”境外风险预警综合服务平台每周信息总第24期








一、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及合作机遇
(一)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
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警示
1. 印度:加紧应对“中国制造 2025”计划 2024年10月11日获悉,《印度报》报道,印度正准备应对北京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带来的挑战。一位跟踪此事的官员表示:“我们不能允许中国出口补贴产品。印度正在采取两种手段: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以及实施质量控制令(QCO),以检查从中国进口的廉价产品。” 2023-2024年,中国是印度最大的商品供应国,进口额达1010亿美元,而印度对中国的出口额仅为166.5亿美元。近年来,西方国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担忧日益加深,印度也在考虑与其他西方国家合作,共同应对这一挑战。另一位消息人士指出:“印度愿意与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联手,阻止中国损害国内产业。我们正在各个层面探索这一选择。” 到目前为止,从中国进口的光伏设备受到的影响最大。2024年,中国占印度累计太阳能光伏电池进口量的56%,占太阳能光伏组件出货量的66%,占2025年4-5月太阳能光伏电池进口量的68%和太阳能光伏组件进口量的59%。按价值计算,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组件的进口在2024年飙升至创纪录的62.1亿美元。 【原文出处:《印度报》】 2. 墨西哥:希望借助美国公司抑制中国的进口产品 2024年10月11日获悉,《华尔街日报》报道,墨西哥希望减少对中国进口产品的依赖,并要求在该国运营的一些全球最大制造商和科技公司找出哪些中国产品和零部件可以在墨西哥当地生产。 墨西哥贸易部副部长Luis Rosendo Gutierrez表示,总统辛鲍姆(Claudia Sheinbaum)领导的政府希望美国汽车制造商和半导体制造商,以及航空航天和电子行业的跨国巨头替换中国、马来西亚、越南和中国台湾生产的一些商品和零部件。 墨西哥咨询公司Empra在给投资者的一份报告中表示,拟议的措施将主要针对中国,中国是墨西哥在吸引制造业投资的全球竞争中的长期对手。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看到的概述墨西哥一些贸易和工业优先事项的政府报告称:“美国的气氛已经改变,在加强保护主义方面达成了新的共识,我们面对的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战。” 【原文出处:《华尔街日报》】 3. 巴西:造车商会或请求总统采取措施以遏制中国进口 2024年10月11日获悉,巴西《权利360》报道,10月7日,巴西汽车制造商协会(ANFAVEA)主席莱特称,巴西自中国进口汽车数量的增加已经导致了海运舱位空前紧张,巴西本土制造正被迫采用更昂贵的空运方式进口零件等,这给本土企业的经营成本造成了不小压力。 协会数据还显示,今年1月至9月,中国产汽车在巴西已销售82658辆,同比增长了290%,与此同时,巴西港口的堆场里面还堆存了约86200辆中国汽车,相当于今年1至9月份国内市场的全部销量。对此,协会表示十分担忧并认为,今年上调的进口税不足以消减中国汽车对本土企业的负面影响。就此,莱特主席已确认将在10月7日下午与卢拉总统会面,预计将当面要求其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来遏制中国进口,协会还安排了在巴投资设厂的汽车企业高层一同参会。 【原文出处:巴西《权利360》】 (二)全球贸易投资合作机遇 1. 巴西:对华“一带一路”谈判关注吸引中国投资等议题 2024年10月11日获悉,巴西Infomoney网站报道,巴西政府内部正在起草吸引中国投资的草案,该草案将更加关注巴西本国实际利益,而不是照搬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总统卢拉近期召开内阁部长会议,着手制定拟向中国提出的项目清单和融资计划。 据悉,该融资计划不同于中国同其他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倡议时确定的融资模式。一直以来,巴西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持保留意见,并非对中国投资不感兴趣,而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贸易模式不适用巴西国情和需求:通常来说,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共建国家提供融资并派遣工人和基建材料,对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发展贡献较少。 据消息人士称,同中国的谈判不能完全按照固定的合同来进行,而是应当在遵守巴西当地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巴西本国国情和自身利益来谈判。巴西始终愿意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投资来促进工业化发展和南美一体化发展。卢拉总统访华期间,曾获悉中方有意在访巴期间达成具体协议。 与此同时,巴西同中国的谈判引起了美国的担忧。尽管无法像中国一样对巴西提供同等程度的融资水平和技术分配,美国仍通过其他渠道力图扩大其在巴西等拉美国家的影响,如今年在拉美开设第一家发展金融公司(DFC)、通过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PGII)在巴西进行投资(PGII是一项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融资的七国集团倡议)。 此外,尽管尚未提出具体实施措施,美国还有意对巴西关键矿产领域进行投资,这一对低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领域也吸引着中国投资者的关注。 【原文出处:巴西Infomoney网站】 2. 巴西:航空公司计划从中国商飞购买飞机 2024年10月11日获悉,《联合早报》报道,巴西小型货运及包机航空公司Total Linhas Aereas计划从中国商飞购买飞机。这意味着它将是亚洲以外首家向中国国有飞机制造商购买飞机的公司。 据路透社报道,Total Linhas Aereas的控股合伙人阿尔马达(Paulo Almada)说,该航空公司和中国商飞已经进行了数月的谈判。他将于10月访问中国商飞,讨论可能订购多达四架C919飞机的相关事宜。巴西港口和机场部长说,Total Linhas Aereas曾向政府表达过从中国商飞购买飞机的意向,但迄今为止尚未提出任何正式计划。 报道称,在中国国家主席11月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前,这笔交易将促进巴西与中国在航空领域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不过,一些行业观察人士对Total Linhas Aereas上述计划表示怀疑,并称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选择”。Total Linhas Aereas的员工称,该公司被迫将目光投向空客和波音之外的公司,因为这些西方制造商在努力应对供应链限制的同时,无法满足公司对新飞机的需求。员工说:“业界正在应对供应短缺问题,但中国商飞告诉我们,他们可以在明年3月前交付飞机。”员工还说,该航空公司和中国商飞之间的谈判,包括可能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获得总价值80%的融资,最长期限为10年或12年。 目前,C919还缺乏中国以外的认证,尤其是美国和欧盟的基准认证。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正在对C919进行评估。员工说,Total Linhas Aereas还将推动C919在巴西获得认证。 巴西执政党劳工党参议员卡瓦略(Rogerio Carvalho)曾参加与Total Linhas Aereas的会谈。他说,这笔交易对巴西来说可能是一个“里程碑”,并称巴中将实现互惠互利。 【原文出处:《联合早报》】 3.哥伦比亚:各界热议哥计划加入“一带一路”倡议 2024年10月11日获悉,综合哥《共和国报》、《哥伦比亚人》报道,哥伦比亚外交部副外长罗哈斯出席中国驻哥使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并在X平台上发文表示,经评估两国优先事项和发展需求,哥方将尽快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以进一步巩固哥中建交45周年双边关系。 报道称,近年来,中国在哥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系哥第二大贸易伙伴国,2021-2022年间中国在哥投资额增加两倍,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及采矿领域均有标志性合作项目。哥风险分析中心主任古兹曼表示,哥政府释放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信号彰显其正试图平衡与西方国家以外区域建立地缘战略联盟。 哥全国外贸协会(Analdex)亦从经贸角度解读哥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前景,指出2024年1-7月哥对中国出口额达1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自中国主要进口产品为智能手机、电脑、摩托车、通讯设备和轮胎等,对中国主要出口能源矿石产品,尤其是石油出口占比高达43.3%,煤炭出口亦呈现强劲增长,出口额从2023年的1.46亿美元增至2024年1-7月的4.72亿美元。 哥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将有助于哥融入全球价值链,巩固对华贸易联系,促进咖啡、柠檬及牛油果等非能矿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推动双边贸易多元化发展,同时吸引中方在哥非能矿以及非传统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 【原文出处:《共和国报》、《哥伦比亚人》】 二、研究分析 1. 德国:东盟无法替代中国在德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近日,德国《法汇报》刊登德知名经济学家、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 Kiel)前副所长罗尔夫·兰哈默(Rolf J. Langhammer)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在当前中德贸易面临困境背景下,德国企业希望开拓东盟市场以替代中国,但作者认为对德国贸易来说,东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替代中国。文章指出,德国和中国几十年来一直是互补的“天然”贸易伙伴:中国对德国既是高质量资本和消费品的优质出口市场,也是从原材料到制成品全供应链的可靠来源地,德国对于中国则是进入欧盟市场最开放的目的地和先进技术来源。自2015年以来,中国始终保持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但这一地位已不再稳固,尤其是在出口方面:2024年波兰将超越中国成为德国第四大出口市场,而美国作为德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与中国的差距也在拉大。仅将这一变化归因于中国经济疲软或欧元走强等周期性因素是不够的,应认识到中德之间贸易模式已发生深刻变化:双方已经由互补模式变为替代模式。首先,中国的汽车等产业核心竞争力已赶上德国,并有超越之势;其次,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迫使中国和欧盟分成不同的集团,加剧了贸易战的风险,削弱了双方的贸易往来。 作者指出,德国企业在寻找进出口替代市场时,重点关注东盟并非偶然:东盟10国拥有超过6.7亿人口,自2010年以来平均增长率超过4%,原材料、工业品和服务多元化程度很高,正成为“亚洲式”一体化区域,长期看将成为全球南方最强大、最稳定的地区。然而,巨大的收入差异(缅甸的人均收入仅为新加坡的4%)也导致了利益分化。最重要的是,由于东盟国家加入了中国主导的RCEP以及中国资助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也很大,认为东盟可以替代中国的德国企业将大失所望。2023年,德国对东盟十国出口仅占对中国出口的29%,进口占33%,投资占36%。东盟个别国家的民主状况阻碍了欧盟-东盟FTA协定的达成。此外,欧盟对贸易的可持续性要求(如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和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在东盟也遇到阻力,因为它们往往视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文章说,任何想要将东盟作为中国替代市场的人都不能忽视四个问题:第一,中国和日本企业在东盟深耕多年,德国企业在东盟无法脱离两国企业深度参与的供应链,因此与东盟的贸易关系仍可能被中国作为反制武器;第二,东盟缺乏像中国一样的高消费收入群体,不会像中国人一样表现出对德国商品的偏好;第三,类似1997年金融危机的风险尚未完全避免。如果发生危机的诱因同时出现,可能再次发生区域性的货币危机。这包括出口价格下降,以及通过短期外币贷款(主要是美元)为以本币盈利的长期项目提供资金。第四,该地区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的冲击。此外,海平面上升也困扰着沿海的大都市。德国公司在环保技术领域的长期市场机遇,可能被自然灾害或天气灾害可能造成的短期收入和资源损失所抵消。 【原文出处:德国《法汇报》】 2. EIU:全球展望(2024年10月) 近日,经济学人智库(EIU)9月24日发布《全球展望(2024年10月)》,全球预测和经济主管任韬(Tom Rafferty)和首席全球经济学家贝利(Joshua Bailey)讨论了2025年美国经济、中美关系和地缘政治风险的预期。经济学人智库预计美国经济增长将放缓,但仍将保持相当的韧性。2024年上半年,美国强劲的就业创造和稳健的家庭财务状况继续推动消费支出,经济增长保持稳健。然而,裂缝开始显现,预测2025年美国经济将放缓,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降温,高利率造成影响。 贝利表示,“美联储正在启动一轮降息周期,以支持家庭和促进就业。因此,今年年底美国经济增长将放缓,利率将开始影响产出并传导至国内需求,而国内需求将保持足够强劲,以防止技术性衰退。经济学人智库预测,2024年实际GDP增长率为2.4%,2025年将放缓至1.4%。美国经济放缓将对全球经济产生连锁反应,我们现在预计未来5年全球实际GDP年平均增长2.6%。” 就中美关系而言,两国之间的竞争仍将在多个方面持续,但双方都在努力缓和紧张局势和升级风险。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访问北京,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这标志着两国之间战略沟通渠道正式建立。 经济学人智库预计,如果白宫发生政党更替,中国两国关系可能会在2025年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引发全球进一步的地缘政治担忧。 虽然进入2025年,仍需继续关注一些明显的地缘政治风险,但还有其他风险需要考虑。首先,如果中东冲突加剧,由于以色列和美国设定的红线,围绕伊朗核协议的外交关系可能会破裂。 其次,韩国总统尹锡烈与前任文在寅相比,对与朝鲜进行外交接触的意愿有所减弱。如果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预计朝鲜可能会恢复与韩国的军事威胁,这可能会导致紧张局势加剧。 【原文出处:经济学人智库(E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