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导外贸企业精准对接国内消费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了政策套餐。
在商品标准方面,《意见》提出支持企业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在同一生产线上按照相同标准、相同质量要求,生产既能出口又可内销的产品。同时引导外贸企业发挥优势,研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创建自有品牌。在销售渠道方面,《意见》明确,鼓励外贸企业对接电商平台,依托各类网上购物节,设置外贸产品专区。
《意见》为外贸企业“向内转”规划了路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支持政策。《意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出口产品转内销提供金融支持,加大流动性资金贷款等经营周转类信贷支持,并提出依托大型电商平台加强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直贷业务。
稳住外贸基本盘,为外贸企业解燃眉之急。在专家看来,这些政策举措出台目的不仅在于纾困,也在于推动外贸转型升级。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政策的短期目标是在疫情之下帮助外贸企业增加收入,获取新的订单;从长期来看,推动外贸企业转内销也可以让外贸企业立足“两个市场”,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的想法虽然不错,但如果忽视其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就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宁波市商务局和浙江导司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对涉及“出口转内销”的6个重点法律问题作了详细梳理,供相关外贸企业参考。(来源:宁波商务局)
一、Q:由于疫情影响,国外买方取消订单,出口企业为减少损失,是否可以将出口商品直接转为在国内销售?
A: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知识产权、我国对该商品的质量标准和认证要求、经营资质、退报关等诸多方面加以考虑。外贸企业如要“出口转内销”,首先应审查与国外买方是否就此类事项已有相关约定,是否存在可能影响转内销的条款,若存在,则需要与国外买方进一步协商,根据对方态度进行风险预判,尽量避免纠纷的发生。
二、Q;如果国外买方下单时使用的是简单的订单格式,只有商品名称、数量、价格、交货时间等必要条款,并没有约定是否可以“出口转内销”,对此,应该如何处理。
A: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国外买方通常会先与我方企业签署框架合同,后续再签发具体的购买订单,部分出口企业在被取消订单时有可能忽视了框架合同的存在。在框架合同中,通常会约定商品的知识产权、质量标准、可销售区域、多余商品及包装的处置等,部分框架合同中还会列明国外买方指定的网址链接,通过链接中的内容附加诸多特殊要求。而具体的商品订单一般比较简单,如果经审查,并没有与国外买方签署框架合同或类似文件、也未通过邮件等方式就“出口转内销”事宜进行事先约定,只是签订了简单的商品订单,就应积极与国外买方沟通,寻求达成一致意见,避免潜在纠纷。
三、Q:为了使商品的知识产权无法识别,企业可能采用直接去除商标、外包装、拆解,再“出口转内销”,这个方法是否可行?
A:同一商品上可能同时存在多项知识产权,因此,以这种简单去除的方法无法保证完全规避知识产权。《商标法》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所以,如果想自行采取规避相关知识产权的措施后进行内销的,必须征询专业人员的意见,充分了解法律风险再作出决定。
四: Q::除了知识产权以外,“出口转内销”还可能涉及哪些法律问题?
A:第一是商品的标准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商品标准和认证要求,即便国外标准高于我国国内标准的情形下,有些商品也可能因其境外特殊标准不适合直接在我国销售。因此要充分了解我国对于该商品在国内销售的质量标准和认证要求。比如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部分电器产品必须取得3C认证后方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在此类商品“出口转内销”时,一定不要忘记核对有无取得3C认证并在商品上依法加印认证标志,否则有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等不利后果。
第二是销售经营的资质问题。出口产品如要在国内销售,其经营者有可能需要特定的行政许可或经营资质,因此,要结合企业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事先咨询市场监管等部门意见。
第三是可能涉及退报关和税务问题。如国外订单被取消,应积极与海关、税务等部门沟通,了解与疫情相关的最新退报关政策和流程。如4月14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扩大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试点的公告》,把2016年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有关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的政策试点,扩大到所有综合保税区。也就是说,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生产、加工并经“二线”内销的货物,可以按进口料件,或者半成品、成品等,择优对出口转内销商品申报关税,这项政策对于在我市综合保税区内的企业“出口转内销”是一大利好。所以,我方企业应及时掌握政策动向,以便及时办理退报关手续,合法降低税赋,减少损失。
总结以上内容,企业如果打算将产品“出口转内销”,必须事先做好以下工作:
1、审查与外商的合同约定,积极与外商沟通;
2、评估商品是否涉及知识产权,如涉及,审查外方的知识产权权属,评估是否需要外方或我国知识产权人许可;
3、了解我国对该商品的质量标准和认证要求;
4、了解我国对该商品在国内销售是否有特殊的经营资质要求;
5、关注、了解退报关和税务等问题;
6、“出口转内销”如涉及知识产权权属,情况就更复杂些,企业应及时寻求专业律师、专业机构的帮助,以确保出口转内销的合法合规。